大象新聞記者 宋迎迎 陳鄭伊
拼經濟,提振信心,如何讓企業家感受到“自己人”的溫暖,鄭州市惠濟區最近動作連連。
3月20日,惠濟區召開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(擴大)學習會議,把民營企業家請到現場,為領導干部講了一堂數字經濟的課。
企業家進理論中心組會場,可以說是把企業家當自己人的真實寫照。而像這樣接地氣的舉措,今年以來,惠濟區還有不少。這背后,不僅是拼經濟的決心,更蘊含著換道領跑、轉型升級的深思考。

企業家登臺,見證發展思路之變
企業家講課,講什么?
數字經濟。
理論中心組集中學習,學的都是改革發展的重點、關鍵點?;轁鷧^當天的會議主題,也是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。
這樣的主題下,請企業家講數字經濟。足以看出,惠濟區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所抓的“點”,是轉型發展與民營經濟。
在市內六區中,惠濟區緊挨著黃河,因為生態優勢,一直被看做鄭州的“后花園”。
這樣的貼標簽再加上土地因素的制約,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的步伐。
對惠濟區的現狀,區主要領導有著深刻認識:雖然轉型的腳步從來未停,但“標兵漸遠、追兵緊逼”。
要實現趕超、領跑,必須依靠產業轉型。
區委四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,“產業立區、創新強區、文化興區、環境優區、和諧安區”成為惠濟區揚帆起勢的關鍵詞。著眼未來五年發展,惠濟區謀劃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雙碳科技、智能制造等六大主導產業,布局了花園口新興產業園、古滎智能制造產業園兩大產業園區。
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、惠濟區委書記魏東在講話中透露,隨著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“三區三線”劃定,惠濟產業用地新增2.5萬畝,用地矛盾得以徹底化解,發展空間得到極大拓展,“空間優勢”真正轉化為“后發優勢”。
而這,正是惠濟區大抓產業、招商引資的核心底氣。
拼經濟,有思路更要有姿態
拼經濟,不僅思路轉,思想作風也要轉。
以往人們對惠濟的印象主要是生態,現在要招引智能制造、雙碳這樣的未來產業,惠濟區憑什么?
從今年以來的“大動作”來看,一是“誠”,二是“專”。
年初召開的惠濟區2022年度總結表彰暨2023年重點工作推進會上,惠濟區主要領導當眾表態,對依法依規經營的企業,要做到“三個到”:隨叫隨到、說到做到、服務周到,并叮囑全區領導干部,光明磊落地為企業排憂解難。
上周,區長李偉光更是帶著全區18家相關單位,與來惠濟考察的全省青年企業家面對面座談。懇切之心,可見一斑。
惠濟區還要求招商干部,不能只知道羅列“優惠政策一二三四”。必須要“懂行”,要能夠與客商交流、溝通,在產業定位、企業發展等問題上要能“對上話”,談出行業、業內的“門道”;圍繞打好打贏“經濟攻堅戰”,出臺“1+5+N”配套產業扶持政策體系、“1371530”工作方法。責任單位接到線索分配后,要在1個工作日內與企業對接……30個工作日內完成框架協議簽訂,跑出“惠濟加速度”。
不甘當“后花園” 惠濟區全力沖刺跑
“拼經濟格局下,只有產業才是發展的硬支撐。對惠濟區這樣的主城區而言,生態宜居,確實能夠為區域發展增色,但肯定不是發展的主色調。”中國產業聚集研究專家楊建國對記者表示,惠濟區交通便利,又有大量的產業用地,發展新興產業不需要“騰籠換鳥”,因此只要思想轉變快、作風跟得上、措施得力,起步發展勢頭一定很快。
數字很能說明問題:2022年,惠濟區六大主導產業共簽約項目27個、簽約額383.8億元,新開工項目22個、投資額289.6億元,招商引資全市考核排名躍升5個位次。
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、鄭州市科技型企業認定數、技術合同成交額登記數分別完成年度目標的213%、204%、109%,均創歷史新高。
著眼下一步工作,惠濟區如何按照區委全會、區兩會定下的轉型之基,快跑、加速跑?
區委書記魏東面對全區干部的講話,給出了答案:保持思想解放的常態,走出思想“舒適區”,做到思想觀念上“更新換代”,能力素質上“升級換擋”,工作方式上“提質增效”,努力以思想破冰,推動改革破題、發展破局。
惠濟區,一場從“后花園”到“主陣地”的沖刺已經開始。
【大象微評】雙向奔赴 用誠心呵護自己人
全國兩會下團組,習近平總書記言之切切:“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”。
兩會結束后,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《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》。為的,就是讓黨員干部走出辦公室,真正為發展解難題。
黨員干部俯下身,企業家走上臺,這樣的“雙向奔赴”,正是河南落實總書記囑托、全力呵護自己人的真實寫照。